跳到主要內容區
:::

The Top Ten Ocean Stories of 2024

2024年十大令人驚嘆的海洋時刻

  這一年,科學家發現了一個體積超越藍鯨的巨型珊瑚,揭開了鮟鱇魚如何成為深海居民的秘密,並證實生物發光這一神奇的能力早在五億年前的海洋中便已存在。此外,一隻蝴蝶完成了歷史性的橫跨大西洋飛行,一隻南極企鵝意外出現在遠離家園的沙灘上,而一頭灰鯨遠離其熟悉的遼闊水域,完成了一段數千英里的旅程。美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彙整其海洋入口網頁,整理2024年的十大海洋時刻。

鮟鱇魚為適應深海而演化出奇特的繁殖行為:鮟鱇魚看起來像是來自另一個世界的生物,而牠們獨特的繁殖方式同樣令人驚嘆。雄性鮟鱇魚經常會永久性地附著在體型更大的雌性身上,形成一種被稱為「異性寄生生活」的關係。在某些情況下,雄性甚至會完全退化成為雌性的附屬產精器官,失去獨立生活的能力。 在一項最新研究中,科學家透過DNA分析和化石證據揭示,這種奇特的性行為早在數百萬年前便已經演化,幫助鮟鱇魚在遼闊且資源稀缺的深海環境中得以生存並繁衍後代。
生物發光起源於海洋:八放珊瑚是一種軟體珊瑚,大多數在受到碰撞或干擾時會發光。然而,這些珊瑚為什麼會發光,至今仍是一個未解之謎。為了揭開這個謎團,科學家透過化石記錄和基因分析,追溯了八放珊瑚的生物發光演化歷程。 結果顯示,許多現存的八放珊瑚都擁有生物發光的能力,這意味著牠們的共同祖先——一種生活在5.42億年前的八放珊瑚——也擁有這種發光能力。這一發現不僅拓展了我們對海洋生命演化歷程的認識,也為揭示生物發光的起源提供了關鍵線索。 生物發光在自然界中有著多種用途,例如吸引獵物、躲避掠食者,或是在黑暗中進行溝通。然而,早期的珊瑚為何進化出發光的能力,目前仍未有定論。
海龜的成長受到降雨影響:科學家早已知道,與其他爬行動物一樣,海龜的卵在發育過程中會受到巢穴溫度的影響。較高的溫度有利於雌性海龜的產生,並加速胚胎的發育;而較低的溫度則有助於孵化出體型較大的個體,且更容易產生雄性海龜。 然而,根據2024年8月發表在《BMC Ecology and Evolution》期刊上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降雨量也會對海龜幼體背甲與身型的發育產生影響。這些變化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在幼龜極為脆弱的生存初期,背甲與身體的大小直接影響它們的生存機率。體型大小可能決定牠們會成為哪些掠食者的目標,影響存活率。 這項研究進一步揭示了降雨在海龜胚胎發育過程中扮演的關鍵角色,也凸顯了氣候變遷對海洋生物的多層面影響。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導致降雨模式越來越不穩定,這種影響可能會變得更加顯著,進而影響海龜族群的未來發展。
動物們探索全球,挑戰生存疆界:2024年11月,澳洲海灘驚現一隻遠道而來的帝王企鵝,距離其南極家園超過2,000英里。科學家推測,牠可能是為了尋找食物而誤入此地,這次「迷航」引發了人們對氣候變遷影響動物遷徙的深切關注。 同年3月,一頭灰鯨現身於美國麻薩諸塞州南塔克特島海域。灰鯨曾廣泛分布於大西洋,但因過度捕鯨,在約300年前幾乎絕跡。過去15年間,僅有約五次目擊紀錄。科學家認為,這頭灰鯨可能經由因北極西北航道夏季無冰而打開的通道,從太平洋遷徙至大西洋,完成這段漫長而壯麗的旅程。
巨型珊瑚打破紀錄,驚豔全球:在索羅門群島外海,科學家意外發現了一座巨型帆狀珊瑚 (Pavona clavus),其體積甚至超越藍鯨。這座壯觀的珊瑚寬達112英尺、長105英尺,高18英尺,被認為已有超過300年歷史。這座珊瑚是由數百萬個基因相同的珊瑚蟲(Polyps)組成,這些微小生物共同建構出如此龐大的生態結構,甚至可以從太空中觀察到。這項發現不僅刷新了珊瑚紀錄,也為科學家提供了一個珍貴的自然實驗室,以研究珊瑚如何在數百年間適應環境變化,並在海洋變遷中持續生存。
企鵝寶寶「佩斯托」爆紅全球:在澳洲墨爾本海洋生物水族館(Sea Life Melbourne Aquarium)中,佩斯托成為有史以來體型最大的帝王企鵝寶寶。在9個月大時,牠的體重已達到約52磅(約24公斤),幾乎是平均成年帝王企鵝體重的兩倍!在舉辦了一場公開性別揭曉活動後,佩斯托的可愛模樣和驚人數據迅速在網路上傳播開來,牠在社交媒體上的觀看次數接近20億次,成為一顆名副其實的「網紅企鵝」。佩斯托的故事不僅帶來了歡笑和驚嘆,也讓更多人關注到企鵝的生態保育和海洋保護的重要性。這隻可愛的企鵝寶寶提醒著我們,無論大小,每個生命都值得被珍惜與守護。
科學家發現蝴蝶成功跨越大西洋:2013年,科學家在法屬圭亞那發現一群來自歐洲或非洲的彩雉蛺蝶,引發對牠們如何跨越2,500英里(約4,000公里)海洋的疑問。2024年研究顯示,科學家透過基因測序、同位素分析和非洲花粉證據,確認牠們在有利氣流的幫助下,經歷5至8天的飛行成功橫渡大西洋,顛覆了昆蟲遷徙能力的認知。揭示動物在面對環境挑戰時驚人的適應力與韌性,並為理解動物遷徙潛能開啟了全新的視野。
另一片「外星海洋」可能存在:地球並非太陽系中唯一擁有海洋的星球。木星的衛星歐羅巴(Europa)、卡利斯托(Callisto) 和 甘尼米德(Ganymede),以及土星的土衛二和土衛六,都被認為擁有冰下海洋。2024年2月,科學家驚訝地發現,土衛一(Mimas)也可能加入這個「外星海洋俱樂部」。 起初,這顆佈滿隕石坑的衛星看起來並無跡象顯示存在液態水體。然而,科學家透過分析其自轉和環繞土星的軌道,發現了微小但明顯的偏移,強烈暗示其冰層下可能隱藏著一片神秘海洋。 這一發現為科學家帶來新的希望:在冰封的宇宙衛星下,或許潛藏著孕育外星生命的條件。
虎鯨「戴鮭魚帽」照片引發熱議:今年年底,一張虎鯨頭戴死鮭魚的照片在社交媒體上爆紅,甚至被戲稱為1980年代的時尚潮流回歸。數十年前,美國西海岸的虎鯨群體曾短暫出現過這種行為,然而隨著時間推移,它逐漸消失。 2024年,華盛頓州海域再度發現兩起類似行為,這種奇特場景引發了人們對虎鯨行為的熱烈討論。然而,專家指出,這種現象可能只是個別虎鯨的臨時行為,並非真正的「潮流復興」。雖然我們或許無法確定虎鯨為何戴上鮭魚,但這一趣味十足的事件提醒我們海洋中依然充滿未解之謎和驚喜。
深海探險揭開新物種的神秘面紗::今年4月,施密特海洋研究所(Schmidt Ocean Institute)在智利外海的薩拉斯-戈麥斯海脊(Salas y Gómez Ridge)展開深海探勘,發現一個充滿生命力的海底社群,棲息著海綿、珊瑚、龍蝦、烏賊及各式奇特生物。 科學家確認了160個未曾在當地記錄過的物種,其中50種是全新的科學發現。此外,團隊還紀錄到目前已知生活在最深海域的依賴光合作用的生物——皺紋珊瑚(Wrinkle Coral)。

 

 

The Ten Most Awe-Inspiring Ocean Moments of 2024

瀏覽數:
登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