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合作訪談】踏上海洋國家的旅程:海洋職人訪談–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研究員林雋硯

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講師與研究員、頭足類博士、
潛水教練––林雋硯

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 范秀儀紀錄摘要

林雋硯博士畢業於清大分子生物研究所,現職為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講師與研究員,到處演講、舉辦海洋活動以推廣海洋教育,也是一名潛水教練,帶領學生優遊海中。

林雋硯又是講師又是潛水教練的 斜槓「中年」?

唉~真的是不知不覺的在海洋中打滾到了中年了,這幾年好像真得很流行斜槓齁?可其實我不覺得自己是甚麼斜槓人,對我來說我從事的工作其實就是海洋教育,無論是做為傳遞海洋知識的講師,或是做為一名帶領學生感受海水環境與水下景觀的潛水教練。而且表面上我好像就是成為了講師與潛水教練,但其實一路上我都是名海洋研究者,無論是大學到碩博士的海洋知識與技術的學習者,到後來的知識傳遞者與潛水帶領者,甚至是現在海邊的海洋活動規劃者,在在都是海洋教育,就這麼自然而然融會在一起。說是斜槓也可以,是海洋教育中的多重角色,但仔細看就是種專一與專業。

一種「專一」與「專業」的自我挑戰

無論是演講、授課或潛水教學,都需要專業與專一。身為一個教學者,專業是必然需要的條件,才能夠回答各式學生的各式海洋問題,而專業需要經驗的累積與無數次的自我挑戰,現實情況是我們需要懂得自我挑戰,才能創造經驗與體驗。

回想這也許也跟學生時代的養成有關,尤其在碩博士班的研究生活中,有太多問題需要自己學會思考解決之道,過於細節可能要說上三天三夜,但大方向來說,就像因為碩士班需要飼養烏賊,所以就要想辦法建造適合的養殖環境,學會調整缸材、水質,還要耐住性子長時間持續不斷的觀察烏賊的一舉一動,才能慢慢領悟與懂得烏賊當下的生理狀況,進而減少死亡率,當時我覺得這也是一種研究態度,一種珍惜物種的研究態度;到了博士班,因為研究需要海下作業,所以懇請郭道仁教練教授海下工作的技巧與態度。也因為需要運用分子生物技術處理研究資料,所以就要學會分子生物技術。種種與海洋相關的學術與跟海水的接觸機會,都是重要的經歷與學成,累積造就自身的專業。這看起來很像是被迫的挑戰對吧?但其實都是因為能自我挑戰才能堅持下去。一直到現在這種自我挑戰的態度還必須存在,才讓自己更加專業,學無止盡。

這也是我們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的核心價值,我們專一在海洋教育、專業在海洋教育。海洋的主題不斷精進與擴展,除了海洋生物知識、生態環境與汙染議題,其實海洋包羅萬象,跟各種生物、環境與文化也互有相關性,所以海洋產業、海洋歷史、海洋藝術、海洋音樂、在地海洋文化、世界海洋變遷等,全部都是值得專業的方向,而這些就是一個大的海洋教育尺度。我們不斷自我挑戰,不斷專一於海洋。

敏銳的觀察力––潛水教練必備的能力

專一與專業也是潛水教練必備的態度,但值得挑出的細節還有觀察力的訓練。畢竟潛水是一種極限運動,活動的風險不低,需要不斷的觀察外在的海洋環境,例如氣溫、海溫、海流、波浪、礁岩佈局等,以判斷該日該時適不適合下水、預想學生下水前在岸邊與下水後可能會碰到的環境為何。而且說實在的學生百百種,我們必須盡可能在短時間內瞭解每一個學生的個性與潛水經驗,並觀察學生潛水當天的心理素質、身心狀況,才能預測他在水下碰到問題時可能產生的行為與情緒反應為何,也才能夠做危險發生前的預判,以預防危險。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實踐他們自身對於潛水的想像,且開心又安全的潛水,我覺得這是從事這行業非常重要的宗旨,而這建立在教練的專一、專業與敏銳觀察力之上。

其實別看我們帶學生看起來談笑風生、輕鬆自在,要知道一個緊張的教練是無法讓學生放鬆的,這說起來又是另一種專業了(笑),內心要非常謹慎小心,外在卻要輕鬆自在。但其實外在顯露的輕鬆感也是假不了,必是謹慎與鎮定的掌控全局才能達到的狀態!

所以其實敏銳的觀察力還包含觀察自己,觀察自己每一次帶潛水的微妙距離,那是種跟學生狀態或環境的距離感,這次潛水我沒有注意到學生什麼?沒有注意到什麼海況?我下次可以怎麼改進?其實就是一種自我要求與專業,慢慢的就算事情再多、再突然,只要專業、專注、用心與享受於當下,鎮定的好好的解決一件事情,再好好的做下一件事情,一次做好一件事情,專一!不瞻前顧後,就能專注的處理所有的事情,包含緊急的突發事件,才能快速應變、事半功倍。所以訓練敏銳的觀察力也是一種專業!

感動的力量

專業讓我有成就感!這不僅僅是我的生物或潛水專業使然,而是生物與潛水專業讓我更有機會好好的跟人互動。甚麼叫好好的跟人互動?應該說是可以影響人或幫助環境,讓我很開心吧。例如在演講經驗中,其實大部分的聽眾不一定知道他來聽講會獲得什麼,尤其是學校的學生,畢竟學校學生不是像我在其他地方演講採報名制,甚至原本根本不懂海洋,就像一張白紙一樣,但若講的有打動他們的心,或讓他們對海洋有超乎想像的認識,哪怕是一點點,就有機會在他們未來的生活中發酵,那種對他們的影響力是種魔力,讓我有滿滿的成就感,其實在聽眾表情的微妙變化,以及反應或提問中,我都能感受到他們在我的演講之中、他們進入了我的演講內容,這是一件非常鼓舞我的事,感動著我讓我更有力量在海洋教育上走著。當然這種成就感其實不是只發生在演講中,在潛水教學上、平時與人的互動機會上,都是有可能發生的。

而我知道這個前提是我也要能感動他們!所以我不斷思考如何把生硬的知識與老生常談的保育觀念從我口中說出,我需要包裝它!是種可以讓人感動的包裝!要說故事!要說故事不是只有傳授知識,要把知識鑲嵌在能帶領情緒起伏的故事中,無論是驚訝、驚嚇、悲傷、憤慨、糾心、開心、爆笑或溫暖;無論這故事是我的親身經歷還是主角另有他人。而故事從何而來?從經驗而來,學習經驗、閱讀經驗、交友經驗、海邊與海中實地與實務經驗,與人交談的經驗等,海邊在在都是寶。我的那些潛水夥伴、潛水前輩、海港裡賣魚的阿伯、海邊曬石花菜的阿嬤等等心中都有滿滿的故事!

改變的契機

老一輩的潛水員不謀而合的都透露並嘆息著從前的海下盛況,形容台灣從前的漁產有多肥碩、漁獲有多豐富、魚種有多多元。即使是我,在短短的十幾年潛水生涯裡,都能顯而易見地查覺到現在海下景觀已經不一樣,魚類與無脊椎動物都少了許多,再加上今年台灣的珊瑚白化嚴重,我其實很擔心以後,因為無論形容得再怎麼生動活潑都無法讓學生真正理解那幅當年感動我的海中畫面,這是身為潛水教練、海洋教育者很無力的事情,我想那些老一輩的心情就是這樣。

自然與人文環境的改變,讓某些東西被消失了、潛水據點起落更迭。比如以前在南部潛水,那時墾丁是很多人潛水跟打魚的,觀光客很多,也因此導致墾丁水下生態不如當時的小琉球,所以我們那時候都盡可能的到小琉球潛水,但近五年來小琉球觀光業興盛、浮潛與潛水活動盛行,觀光客絡繹不絕,人過多的狀況使整個小琉球的環境惡化,藻類繁生,水下珊瑚跟其他海洋生物數量都變少,相比之下我們又回到墾丁潛水。

每一個地方都有它一定的環境負載能力,要理解這件事情一定不難,難的或許在於觀念的推廣與自我的執行力。這背景也引發了海洋教育成為目前教育趨勢之一,投入的教育與社會單位甚至是個人工作者愈來愈多。我們也能看到潛水活動的潮流變遷,早年的潛水活動比較偏向於漁獵性質,現在因為保育觀念抬頭,潛水活動比較偏好在拍攝海景與生物,近年來甚至愈來愈多潛水教練在活動中增加傳遞海洋知識,我個人認為潛水業已經漸漸的在轉型,潛水教練朝向生態導遊角色邁進、潛水活動朝向生態教育領域發展,我覺得這樣子很好。

有些人因為看見生態被破壞而擔心著潛水業的未來,但諷刺的是學潛水的人若沒看過從前的海中景像,那麼眼前所見就是他所見的盛況,所以還是會覺得漂亮與新奇,所以當我近年的學生讚嘆著他看見的海時,我心中真得是百感交集。而且台灣的海這麼大、世界的海這麼大,海洋還有很多未知與值得被探索的地方,又還有很多人還沒有接觸海的經驗與機會,所以海洋教育與潛水業其實還是有發展性的。但最終我們離不開海洋教育與生態保育觀念的落實,除非有一天我們不再需要海洋。

人地互動,處處相牽

我想沒有一個人敢斬釘截鐵的說人類有一天能不需要海洋,當他回想起小學課本上的水循環圖時,怎能否認我們的飲用水來自降水,降水來自水體的蒸發,而海洋佔世界上的總水體量的比例,高達百分之九十七點多。我想也不可能有任何一個幸福的台灣人願意放棄多雨氣候的台灣,自願到乾燥缺水的沙漠區生活。所以可以確認的是我們需要海洋。

可海洋教育其實就是種環境教育,海洋環境不可能獨立存在,它也被其他地方的環境影響著。若簡單將地球分為陸地與海洋,陸地上的流水若髒汙不潔,流入海中就是會影響水質;陸地上的無機鹽類是藻類很重要的影響來源,而藻類除了可以淨化水質外,它就像陸地上的植物一樣,是所有海洋生物的第一級生產者。所以陸地與海洋息息相關,而我們人類基本上都住在陸地上,怎可能與海洋無關。

其實這無關乎你住在沿海或內陸!在進行海洋教育時,某些接洽的單位會發出疑問,覺得自己所在地並沒有靠海,所以無法名副其實的進行海洋教育。可試想海陸本不能分家,山與陸要保護好,海洋才會好,海洋好,取之資源的我們也才能好。所以就算你所在的縣市或城市不靠海,海洋也與你所在地息息相關。這就是對於下一代更加重要的整體環境教育觀了。

相互尊重,才能永續

以前年輕時總覺得一些明星物種很重要,例如鯊魚、海豚、鯨魚,還有我自己心目中的頭足類,所以覺得保育就是應該禁捕,或是用一些比較強硬的執法作為來解決海洋保育議題,那時候覺得這樣才能達到海洋永續發展。隨著環境與自己年歲的改變,才發現永續必須建立在跟人的互動上。人畢竟也是地球上的生物之一,所有的生物都必有相互關係,無一可排除在外。現在無論是從事甚麼樣的海洋工作,我的教育核心就是「尊重」跟「珍惜」這兩大方向!我們必須尊重所有的物種與生態系,物種中也包含了人類,所以我們不可一味否認漁業文化與捕獵歷史,這些都有其智慧與珍貴之處。各方都尊重,就會想辦法取得平衡點,形成自己心中的那把尺。有尊重就懂得珍惜,懂珍惜,尊重就永遠存在。

海洋教育工作者的我們,多從事與海洋相關的活動吧!而這一定是從一顆愛海的心出發。常待海邊、常跟海人接觸、常閱讀海的知識、常傳遞海的訊息,累積豐厚的海的經驗,轉換成感動人的故事,讓更多人受感動,讓更多人常待海邊、常跟海人接觸、常閱讀海的知識、常傳遞海的訊息,累積豐厚的海的經驗,轉換成感動人的故事。如此永續下去!

瀏覽數: